温州市古峰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瑞安木雕传承人刘维双 一位“民族建筑大师”的传承梦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中心 / News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温州市古峰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联系人:刘先生
    手机:13616660311/13705870053
    QQ:1623568090
    电话:0577-66873176
    邮箱:1623568090@qq.com
    网址:www.wzgfyz.com
    地址:瑞安市安阳街道仲容路新裕景苑4幢4单元1102室

瑞安木雕传承人刘维双 一位“民族建筑大师”的传承梦

发布时间: 2018.01.03 浏览次数:  


刘维双,是瑞安木雕非遗传承人,也是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更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古建筑设计“大师”,后半生致力于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守护和传承。他先后被授予“中国古建筑设计技术名师”、“中国民族建筑优秀营造技艺大师”等荣誉称号。

从木雕仰望古建筑之梦

刘维双是东山街道上埠村人,生于1959年,出身木雕世家,其祖父刘日梯和父亲刘士标的木雕在瑞安、平阳等地颇有名气。他自小就对木雕和绘画很感兴趣。16岁,他跟随父学习木雕技艺,5年后出师时已能独当一面。

从精致的木雕工艺品,到仿古千工床……经过多年努力,他渐渐成了瑞安、平阳两地公认的优秀木雕匠师。作为一位比较全面的民间工艺匠师,他不仅擅长木雕,而且对泥塑、绘画也颇有研究,加上自身社会生活的锤炼,对古建筑营造技艺有着深刻的理解。

“因为单纯的手艺人在古建筑营造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很多好的艺术创意、审美品位得不到尊重和落实,我决心改变这种状况,成为一名古建筑营造的设计者和主导者。”刘维双回忆说,手艺的传承之路异常艰辛,从晚清以来的100多年,受战乱、饥荒、破坏等主客观因素影响,民间的建筑传承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不仅营造技艺传承渐行渐远,连社会大众对古建筑的认知也进入了空白期。

刘维双说,在这种情况下,工匠需要主动适应社会变革,潜心创新营造工艺,用一个个优秀的作品重新唤醒民众对古建筑的普遍认知与认可。

以传统技艺雕塑民族建筑灵魂

2006年5月,刘维双获得了一个施展手脚的机会,一手主持了平阳鲍辉纪念堂中古建筑作品的策划、设计和创作。2008年12月,鲍辉纪念堂的木雕在浙闽引起轰动,被温州市工艺美术协会推荐到北京评奖。

接手之初,刘维双没有立即设计动工,而是走访了东阳、义乌等地细致考察有名的古建筑,并将这些具有浓厚地区古民居风格融入自己的设计,这座仿古大厅也让行家给出了“典雅、精美”的极高评价。

为此,他和十几位工匠起早摸黑,整整干了18个月。施工过程中,刘维双不仅用工足、用时多,还倒贴了不少钱进去,连合作伙伴都看不下去了,建议适当放宽标准。“当时我就想啊,‘字号’(品牌)就是手艺人的第二生命,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精品。”深思熟虑之下,他婉拒了好友的建议,继续埋头打磨作品。

2009年7月11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在考察这座仿古大厅后,授予刘维双“中国古建筑设计技术名师”称号。领奖时,我国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亲笔写下了“民族建筑木雕工艺宗师”的题词,同时饱含深情地说:“保护古建筑需要耐得住寂寞,希望你一如既往做下去。”

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他主持、设计的平阳萧江杨梅庄陈氏宗祠整体建设工程,被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评为“国家传统建筑示范工程奖”,罗哲文再次亲自为之题字。

2010年,他在金乡叶氏宗祠工程和2013年苍南妈祖庙文化园天后圣殿工程中,都运用了木包柱的新型制作方法,这也标志着木包柱做法的研制成功。


气势恢宏的苍南大浃头汉高祖庙

2011年10月,他主持了苍南大浃头汉高祖庙建设工程,经过5年多时间的设计建造,一座占地9亩、气势恢宏的仿古建筑拔地而起。该建筑被多个权威组织机构评为“2014年度优良工程奖”、“中国民族建筑工程金奖”和“优质工程奖”,这让该项目的发起人刘海瑞非常满意。

“每个建筑都有自己极富个性的灵魂,只有恰当地运用传统技艺,比如木雕、砖雕、石雕,才能营造出极具特点的建筑。”与刘维双的聊天中,总能感受到他炙热的古建筑情节,以及为保护祖宗留下宝贵文化财富的那份激情和执着。

站在前人臂膀上眺望传承

“传承古建筑营造技艺,仅凭个人的智慧显然是不够的,这些年我走遍了大江南北,仔细观摩了安徽、山西、北京等地的古建筑,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请教了各地专家学者,从简单模仿、到消化理解、再到组合创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眺,我受益匪浅。”刘维双感慨地说,技艺传承靠一个人单打独斗肯定不够,从业40余年来,他还培养了30多名古建、木雕等专业技术人员。“去年,我女儿刘洁所策划的苍南妈祖庙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和儿子刘洪淮设计的瓯海永宁寺总体规划效果图,分别被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评为金奖,他们能够随我从艺让我看到了我的身后有了倚托。”刘维双特别欣慰。

“如今社会在不断进步,古建筑规模也更宏大了,对建筑安全的要求更高了,传统工具自然得不断革新。同时,一些简单的工艺可以实现流水化作业,为精益求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刘维双不断开发各种大型多功能木工机械,对传统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传承,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比如,龙门刨、大型木构件平刨刨料机等各种木工机械,解放了大量劳动力,还时刻注意保持传统地方文化的传承。

“手艺工匠都是极普通的人,大多数没有很高的学历,他们用一双双平凡的手,一直传承、守护着古建筑民族精粹。我希望能够建一个古建筑营造技艺(含手工技艺项目)传承基地,让更多人来了解、学习,将这种工匠精神传承开来。”刘维双动情地说,自己前半生追求好的作品,后半生则致力为民族精粹的传承与发展开拓创新尽一份绵薄之力,这就是他的梦。


更多温州古建筑设计导资讯请访问官网:http://www.wzgfyz.com/